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以子午岭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幼龄9a、中龄23a、近熟33a和成熟47a等不同林龄林分的生物量、含碳率、碳密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林各群落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76.12 t/hm2)>枯落物层(14.56 t/hm2)>林下植被层(3.66 t/hm2).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而持续增加,各器官中树干所占比例最大(38%-46%),其次为叶和根,枝和皮所占比例最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枯落物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则明显增加.(2)油松乔木、林下灌木、草本、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依次为50.2%、44.5%、43.8%和40.6%.林龄对乔木各器官含碳率无显著影响,不同器官之间含碳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叶(53.3%)>枝(51.4%)>皮(50.6%)>干(49.8%)>根(47.3%);灌木各器官含碳率表现为枝(46.0%)>叶(44.8%)>根(42.5%),草本则是地上(45.2%)>地下(40.2%).土壤(0-100 cm)含碳率在0.3%-2.7%之间,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含碳率高,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9、23、33和47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70.49、100.48、167.71和144.26 t/hm2,其空间分布序列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且植被层和土壤层是油松人工林的主要碳库.林龄是影响油松林木及群落碳密度积累的主导因子之一.随林龄增加,土壤碳密度所占生态系统碳密度份额逐渐降低,乔木层和枯落物层则逐渐增加.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化学计量特征
刺槐
油松
人工林
差异性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碳氮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碳氮含量
碳氮密度
刺槐
辽东栎
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刺槐人工林
碳储量
碳分配
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与生物量特征
基岩山地
黄土丘陵区
生态过渡带
油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生物量
碳密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含碳率 碳密度 黄土丘陵区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8-2136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30609153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0)
共引文献  (1366)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320)
二级引证文献  (188)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2(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3(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5(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20)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7(3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8(53)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19(7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66)
202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松
人工林
含碳率
碳密度
黄土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