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不同品种荧光判性家蚕雌、雄家蚕的中肠、丝腺和脂肪体中的黄酮合酶I(BmFNS I)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家蚕BmFNS I基因在各品种荧光判性家蚕中肠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脂肪体,在丝腺中的表达量较低,说明BmFNSI基因在对家蚕食物桑叶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各品种荧光判性家蚕的雌、雄中肠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荧光判性家蚕雌、雄蚕在对桑叶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代谢途径上不存在差异,至少在FNS I基因所调节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代谢上不存在差异.
推荐文章
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诱导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抗菌肽基因
诱导
表达
BmNPV对家蚕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SOD
CAT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吡哆醛激酶基因在家蚕体内的时空表达特征
家蚕
吡哆醛激酶
表达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荧光茧色判性家蚕黄酮合酶I(BmFNS I)基因在家蚕组织内的表达差异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荧光茧色判性 家蚕 黄酮合酶I 组织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3
页数 分类号 S881.2+4
字数 24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1.01.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卫德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158 1178 17.0 24.0
5 许乃霞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4 4 2.0 2.0
6 张雨青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24 475 11.0 2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5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荧光茧色判性
家蚕
黄酮合酶I
组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