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郭沫若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新文学作家,而且都是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抗战爆发后,他们却选择了迥异的人生道路。沈从文强调文学的价值,要求创造文学经典,反对"空头作家"。而郭沫若认为创造经典不重要,动员民众立即行动起来参加抗战才是作家/文人的当务之急。沈从文长期生活在学院体制之中,他自觉维护现代社会对人的专业分工,要求个体接受这一制度性安排。而郭沫若则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游走于多个领域的角色,尤其是民众动员,这其实跨越了现代社会对专业作家的职权限定,而迈进了政治家的活动范围。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对个体分工的制度性安排,是两位作家分歧的所在。而将这一分歧置于抗战特殊语境之中,则提示我们思考危机时刻作家/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问题。
推荐文章
抗战时期佛教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抗战时期
佛教徒
思想文化
抗战时期的宝鸡近代工业
抗战时期
宝鸡近代工业
工业发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现代作家在抗战时期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位置——以郭沫若、沈从文的关系为出发点
来源期刊 抗战文化研究 学科 历史
关键词 郭沫若 沈从文 身份认同 社会分工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8
页数 9页 分类号 K825.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 64 75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郭沫若
沈从文
身份认同
社会分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抗战文化研究
年刊
16开
200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4
总下载数(次)
33869
总被引数(次)
30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