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乙氧基锗(Ge(OC2H5)4)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Ge掺杂的二氧化硅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γ-Al2O3/α-Al2O3多孔陶瓷支撑体上成膜,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技术和气体渗透法,研究制备条件对Ge掺杂二氧化硅膜溶胶粒径和氢气渗透与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胶粒随着温度、Ge的掺杂量、醇比例的增大而变大,且分布变宽;随着硝酸比例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HNO3/TEOS=0.085时达到最小.溶胶粒径平均大小从2.3 nm到91 nm时H2的渗透率从4.4×10-7mol/(m2·s-Pa)上升到8.2×10-7mol/(m2·s·Pa),H2和CO2的通过率都随着胶粒的增大而呈增大的趋势;但是气体的分离系数呈减小的趋势,只有溶胶胶粒平均值小于4.5 nm的溶胶涂膜后,才具有分子筛分效应,其H2/CO2值大于努森扩散的理想分离系数.
推荐文章
酸催化二氧化硅溶胶粒径和稳定性的研究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
粒径
稳定性
酸催化二氧化硅溶胶粒径和稳定性的研究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
粒径
稳定性
二氧化硅粒径对酸性硅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酸性硅溶胶
粒径
稳定性
二氧化硅
大粒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技术
硅溶胶
纳米二氧化硅
大粒径
制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制备条件对Ge掺杂二氧化硅膜溶胶粒径和氢气渗透与分离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膜科学与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Ge掺杂 溶胶粒径 气体渗透和分离性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8,26
页数 7页 分类号 TB32
字数 456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聂祚仁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41 3474 28.0 46.0
2 李群艳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9 328 13.0 16.0
3 韦奇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3 383 13.0 17.0
4 郝润秋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18 2.0 2.0
5 宋霖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1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Ge掺杂
溶胶粒径
气体渗透和分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膜科学与技术
双月刊
1007-8924
62-1049/TB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
54-40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3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144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