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吲哚咔唑类小分子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和人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 (ANG-R-Tie-2)的双效抑制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吲哚咔唑类小分子的双效抑制作用主要源于两种受体相似的活性口袋,小分子与两者的铰链区均可形成氢键,使其催化活性受到抑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的差异主要源于活性口袋的细微差异所导致疏水、静电等相互作用的不同.其中,疏水作用的差异是影响配体选择性的主要原因,静电作用、氢键及空间位阻对结合稳定也有一定影响.该文的研究结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及提高激酶抑制剂的选择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推荐文章
VEGF/VEGFR2/NRP1与胶质瘤干细胞血管微环境及其靶向分子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神经纤毛蛋白1
胶质瘤干细胞
血管微环境
靶向分子成像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细胞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
丹参酮
肝癌
血管生成素-2
血管生成素-2受体
SMMC-7721细胞株
VEGF
细胞增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分子对接研究吲哚咔唑类小分子对Tie-2/VEGFR2的双效抑制作用模式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吲哚咔唑类抑制剂 VEGFR2 Tie-2 分子对接
年,卷(期) 201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72
页数 分类号 Q78
字数 346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元新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19 80 5.0 8.0
2 安林坤 中山大学药学院 12 101 4.0 10.0
3 张贤祚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5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6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吲哚咔唑类抑制剂
VEGFR2
Tie-2
分子对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0529-6579
44-1241/N
大16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46-1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1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557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