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于滴状冷凝过程及其传热强化机理,一般通过分析冷凝壁面上液滴分布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将单个液滴视为稳定的个体,很少涉及液滴内部运动特征.本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了纯蒸气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运动时自由表面温度场的演化过程.发现在疏水壁面上,液滴由于合并或脱落而发生移动过程中,其自由表面温度先降低,而后升高并高于移动前温度.通过分析疏水表面上液滴移动过程的物理模型,认为液滴移动时表面液膜发生履带式滚动现象,或者发生液滴内部与自由表面附近的液体间形成对流和掺混现象.对液滴运动时表面温度演变规律的分析表明:触发液滴表面发生持续冷凝可能需要克服一个临界过冷度,当气液间温差超过该临界值时才诱发冷凝;液滴合并或脱落等整体运动过程,导致了液滴内部的运动特征,并促进了较大尺寸液滴表面发生直接冷凝,这为强化冷凝传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电子探针
纳米
机理
基底厚度对蒸发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液滴
蒸发
传热
表面温度分布
数值模拟
局部微型加热下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
液滴
局部加热
微型加热器
表面温度分布
温度梯度
自然循环中冷凝液滴自由表面识别的改进
冷凝液滴
自然循环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
自由表面识别
全局扫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滴状冷凝过程液滴自由表面温度场分析
来源期刊 物理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红外热像 表面温度 滴状冷凝 临界过冷度
年,卷(期) 2012,(1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6-103
页数 分类号 TQ051.7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学虎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146 1240 20.0 29.0
2 兰忠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71 575 13.0 22.0
3 彭本利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11 30 3.0 5.0
4 朱霞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3 10 2.0 3.0
5 林勐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外热像
表面温度
滴状冷凝
临界过冷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理学报
半月刊
1000-3290
11-1958/O4
大16开
北京603信箱
2-425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474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746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