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化工学报       
摘要: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分析冷凝前后试件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于推断蒸汽的初始冷凝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镁表面氧元素的含量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并且氧元素在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些结果说明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初始冷凝时凝液是成核状态的,而不是成膜状态.因此,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符合成核中心假说.
推荐文章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反应动力学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机理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滴状冷凝强化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机制
滴状冷凝
滴膜共存
不凝气
强化传热
界面效应
组合表面调控液滴特性强化蒸汽冷凝传热
凝结
传热
格子Boltzmann模拟
表面
组合传热模型
传热强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
来源期刊 化工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电子探针 纳米 机理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21-828
页数 8页 分类号 TQ021.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438-1157.2007.04.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天庆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73 468 12.0 17.0
2 孙相彧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9 233 11.0 15.0
3 穆春丰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3 29 3.0 3.0
4 夏松柏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2 22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3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电子探针
纳米
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工学报
月刊
0438-1157
11-1946/TQ
大16开
192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7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1783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