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滴注比格犬建立肝功能衰竭模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犬根据BAL隔离膜截流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200 kD组;B组:1200 kD组.两组均接受新型2次BAL治疗,每次6h.观察各组体内IgG、IgM、50%补体溶血单位(CH50)变化及反应器内抗体漏过情况.结果 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的IgG和IgM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第2次治疗后第7天,1200 kD组的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200 kD组IgG和IgM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CH50都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在治疗后1h达到最低值,而后缓步上升,在7d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反应器内培养液中IgG、IgM及CH50检测结果显示,1200 kD组在治疗结束后IgG、IgM及CH50含量显著高于200 kD组.结论 膜截流分子量可能是影响BAL异种免疫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荐文章
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问题
生物人工肝
安全性
生物学评价
动物细胞潜在风险
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
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
疗效
安全性
采用纳米支架材料的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的免疫安全性研究
肝,人工
纳米技术
共同培养技术
免疫
肝细胞
西藏猪模型对新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安全性的评估
肝 ,人工
安全性
生命体征
压力监测值
内毒素检测
模型 ,动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膜截流分子量在新型生物人工肝免疫安全性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生物人工肝 膜截流分子量 猪肝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年,卷(期) 2012,(3) 所属期刊栏目 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0-204
页数 分类号 R575
字数 38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2.03.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丁义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199 1024 16.0 20.0
2 张悦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临床医学院 32 143 6.0 10.0
3 施晓雷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62 225 9.0 11.0
4 韩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23 174 6.0 13.0
5 顾劲扬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19 66 6.0 7.0
6 褚薛慧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24 74 6.0 7.0
7 肖江强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9 25 2.0 5.0
8 任昊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4 13 2.0 3.0
9 檀家俊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人工肝
膜截流分子量
猪肝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月刊
1007-8118
11-3884/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82-857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12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672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