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水热法合成了Cu-Zn-Al-CO3双金属氢氧化物n(Cu)/n(Zn)=5,[n(Cu)+n(Zn)]/n(Al)≈2,简写为LDH),加热煅烧后得到焙烧型Cu-Zn-Al-CO3-LDH(CLDH),再采用批处理实验用其对模拟废水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吸附.结果表明, CLDH对于废水中的苯丙氨酸是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其吸附效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的LDH,当水相pH为6.7时,其吸附效率最高,吸附容量达到37.25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其平衡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通过对吸附热力学研究发现,△G(H)计算值为负,AH(H)计算值为正,这表明此类吸附本质上为吸热自发过程.吸附机理表明苯甲酸分子在层间是倾斜的,与羟基层形成了一个角度.
推荐文章
溶剂性质对合成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影响研究
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溶剂
一步反应液相法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形成机理
氢氧化物
拓扑相变
化学反应
反应介质对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影响
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材料
反应介质
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纳米材料
结构表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焙烧型CuZnAl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苯丙氨酸的脱除
来源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u-Zn-Al-CO3-LDH 苯丙氨酸 吸附 机理
年,卷(期) 201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6-482
页数 分类号 TF046.4
字数 932字 语种 英文
DOI 10.1016/S1003-6326(11)612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晓青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86 1340 20.0 32.0
2 焦飞鹏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48 441 11.0 18.0
3 帅丽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18 3.0 3.0
4 符招弟 6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25)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u-Zn-Al-CO3-LDH
苯丙氨酸
吸附
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月刊
1003-6326
43-1239/TG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中南大学内
1991
eng
出版文献量(篇)
8260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121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