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第一次听说"易俗社"三字是1966年,当时我8岁,跟随外祖父来西安玩,外祖父带我到易俗社看戏,从此,我便知道了易俗社是西安的一个"大剧团"。第二次了解易俗社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成了易俗社人的媳妇。然而,真正认识和了解易俗社是1996年我调到易俗社档案室工作后,这时的认识才有了质的飞跃。从事艺术档案管理的8年中,我逐一拜读了易俗社近三百册社史档案,五百余种剧本档案也阅读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档案看易俗社
来源期刊 金秋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秦腔 档案管理 长期生存 社会教育 进步知识分子 舞台演出 组织形式 中国戏剧 团体 艺术
年,卷(期) 2012,(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47
页数 2页 分类号 J809.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秦腔
档案管理
长期生存
社会教育
进步知识分子
舞台演出
组织形式
中国戏剧
团体
艺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金秋
半月刊
1671-3966
61-1385/C
大16开
西安市建国六巷17号
52-237 52-240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29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40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