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胡杨与灰胡杨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存在与发展决定着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利用PAM-2100(WALZ, Germany)研究并分析了天气类型与地下水位对胡杨、灰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发能耗散及光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杨与灰胡杨的Fm、Fv/Fo、Fm/Fo、Fv/Fm、qP、ΦPSI 及P值均随天气由阴天至晴天而降低,并随地下水位下降而降低,而NPQ、D与E值则随阴天至晴天及地下水位下降而显著升高.不同生境2树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总体处于相对适宜状态(0.80左右).天气类型×地下水位互作极显著影响2树种叶绿素荧光参数.晴天强光与地下水位互作增强了2树种光合机构光损伤机会,显著抑制了PSII光化学活性,降低了PSII光能捕获效率与光化学反应份额而导致光合活性与光合能力降低.但2树种可通过迅速增强非辐射热耗散来缓解水分胁迫与强光、高温对光合机构的伤害,以此保护光合机构正常运转,这是其光合性能较高的生理原因之一.天气类型×地下水位互作显著影响2树种光能吸收分配策略.不同天气类型下胡杨均能保持较高的 P,且合理分配吸收光能以增加 D 来抵御强光对其的伤害,反映了胡杨对强光辐射适应能力强于灰胡杨.随地下水位下降2树种P值降低,D、E值升高.相同地下水位灰胡杨E值略高胡杨,而D、P值则低于胡杨,表明胡杨在干旱胁迫下仍能合理分配吸收光能,保持较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活性.胡杨对多种胁迫因子共存的极端荒漠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其适应荒漠生境的生理生态策略优于灰胡杨,这是其在极端干旱荒漠区长期生存与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干旱胁迫对胡杨PS 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的影响
电子传递速率
叶水势
光抑制
光化学效率
光化学猝灭
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特征对地下水位梯度的响应
荒漠河岸林
胡杨群落
Hill多样性
β多样性
地下水位梯度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与地下水的关系
塔里木河下游
地下水位
胡杨
径向生长量
不同林龄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地下水的关系
年轮水文学
适宜水位
灵敏度
径向生长量
地下水埋深
中龄林
近熟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天气类型与地下水位对胡杨和灰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胡杨 灰胡杨 天气类型 地下水位 叶绿素荧光参数 生态适应机制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1-257
页数 分类号 Q948.1
字数 714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加利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27 171 8.0 12.0
2 韩路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53 996 16.0 30.0
3 王海珍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36 616 14.0 24.0
4 徐雅丽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31 371 10.0 1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1)
共引文献  (16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55)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胡杨
灰胡杨
天气类型
地下水位
叶绿素荧光参数
生态适应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