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肝内过氧化损伤路径的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在抗炎作用下伴随出现的毒副作用机制,为其“功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肝内物质水平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复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皮下注射琼脂致小鼠肉芽肿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连续灌胃3天和7天,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和活性.结果 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可使小鼠血和肝组织内MDA含量增加,同时SOD活性下降;血和肝组织中NO含量增加,NOS活性升高;血和肝组织中GSH含量下降,GSH-Px活性下降.上述变化趋势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加重,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对炎症小鼠产生的肝脏毒副作用机制可能与过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推荐文章
多柔比星毒副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多柔比星
心脏毒性分子机制
DNA损伤
细胞凋亡
降低毒副作用
癌症靶向治疗后心血管毒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
抗肿瘤药
心血管疾病
毒副作用
综述
老年卵巢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毒副作用分析
卵巢肿瘤
腹腔热灌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毒副作用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副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心脏毒性
作用机制
防治措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豆根不同组分抗炎药效伴随毒副作用肝内损伤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药物警戒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北豆根 不同组分 毒性 肝内损伤机制 氧化损伤
年,卷(期) 2013,(9)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及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3-517
页数 5页 分类号 R285.5
字数 583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蓉 309 3306 28.0 39.0
2 栾永福 7 38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北豆根
不同组分
毒性
肝内损伤机制
氧化损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药物警戒
月刊
1672-8629
11-5219/R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号院6号楼
80-250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27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00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