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定量PCR和454焦磷酸测序法,研究了湖南湘阴县一典型红壤剖面微生物相关基因的多度及微生物(古菌、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随剖面深度增加,土壤黏粒含量增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碳氮比则下降.每克干土微生物基因拷贝数也趋于下降,其值为:10 7.09~ 109.30(古菌16S rDNA),108.10~109.70(细菌16S rDNA),106.54~107.95(真菌18S rDNA),10 7.24~108.61(古菌amoA基因),104.76~106.25(细菌amoA基因),105.94~ 107.88(nirK基因),106.81~109.21(nirS基因),107.03~ 109.46(nosZ基因).焦磷酸测序得到了6 459条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496 bp;28 626条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448 bp;4 683条真菌18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534 bp.OTU(97%相似度)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d-多样性与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Jaccard差异度分析表明同一剖面各土壤层次间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而不同位点的三个表层土之间的差异较大;Mantel检验发现,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相关的主要土壤因子是黏粒含量.在所有土样中,古菌以泉古菌门中的热变形菌纲(89%)为主,其分布与土壤黏粒含量相关.细菌的主要类群为酸杆菌门(33%)、变形菌门(17%)、绿弯菌门(12%)、厚壁菌门(10%)和放线菌门(7%),分类地位不明确的细菌约占11%.其中,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多度在表层土中高于非表层土;而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多度则在非表层土中更高,与土壤深度呈显著正相关.所有真菌序列分属于三个门,即子囊菌门(87%)、担子菌门(9%)和球囊菌门(4%),在纲一级的分类水平上,各样品间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
推荐文章
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
黑土
剖面
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特征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研究方法
分子生物学
玉米秸秆产生物燃气及其微生物群落解析
玉米秸秆
生物燃气
微生物解析
454焦磷酸测序
基于焦磷酸测序研究雪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肠道微生物
雪豹
16SrRNA基因
焦磷酸测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个红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的焦磷酸测序法研究
来源期刊 土壤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红壤 焦磷酸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古菌 细菌 真菌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8-149
页数 12页 分类号 Q938.1+3
字数 203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菊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7 578 10.0 17.0
2 贺纪正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6 1328 21.0 36.0
3 张丽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8 828 15.0 28.0
4 戴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 117 3.0 3.0
8 袁超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10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1)
共引文献  (140)
参考文献  (3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131)
二级引证文献  (94)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7(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8(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9(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0(2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1(14)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0)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6(16)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8(2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9(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壤
焦磷酸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古菌
细菌
真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土壤学报
双月刊
0564-3929
32-1119/P
大16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2-560
194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391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