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和醛缩酶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微线体蛋白2羧基端(MIC2C)基因片段,构建MIC2C/pGEX-4T-1/BL21表达系统,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谷胱苷肽巯基转移酶-MIC2C (GST-MIC2C)蛋白,用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GST-MIC2C多克隆抗体.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涂片,分别用一抗、荧光二抗温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成功获得GST-MIC2C多克隆抗体.荧光显微镜下显示MIC6(红色荧光)和醛缩酶(绿色荧光)2种蛋白皆定位于弓形虫的顶端.结论 刚地弓形虫MIC6与醛缩酶在虫体内存在共定位关系,为2种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的确立提供了细胞定位学证据.
推荐文章
扁桃酸对小鼠体内弓形虫速殖子的作用机制
扁桃酸
弓形虫
速殖子
超微结构
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相互作用的鉴定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羧基端
醛缩酶
免疫共沉淀
共定位
刚地弓形虫醛缩酶基因及其内含子的分析
刚地弓形虫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
内含子
刚地弓形虫MIC2与醛缩酶作用位点的鉴定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2
醛缩酶
点突变
GST pull-down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和醛缩酶在虫体内的定位
来源期刊 新乡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 醛缩酶 定位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6-89
页数 分类号 R382.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兵红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72 395 11.0 15.0
2 郑斌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29 105 7.0 9.0
3 刘世国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42 107 7.0 8.0
4 张海珠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27 47 3.0 5.0
5 任红斌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18 63 5.0 7.0
6 姚志军 新乡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16 21 3.0 3.0
7 尹志奎 新乡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43 171 8.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3)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
醛缩酶
定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乡医学院学报
月刊
1004-7239
41-1186/R
大16开
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新乡医学院
36-145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25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