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选择燕山典型流域6个林龄序列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5个林龄序列的山杏(Prunus sibirica)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替代空间样地测量法量化退牧还林后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组成碳库-林龄序列中的最大碳储量之和作为生态系统饱和碳储量,以未退牧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作为初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分析总结了退牧还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牧还林后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基本随退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碳储量随退牧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9、15、18、22及29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147.45、7461.67、7509.895、8468.375及8247.85 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695.44、6700.82、8011.86、8001.92及7981.92 g·m-2;9、15、18、22、29及36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757.08、1071.3、1119.53、2078.01、1857.48及1312.21 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310.45、1621.49、1611.55、1591.55及757.08 g·m-2。长期来看,研究区退牧还林对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可观的、积极的。研究结果对提高造林对碳汇影响的估测能力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政府参与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和科学根据。
推荐文章
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碳汇
造林
长白落叶松
红松
中国东北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造林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影响
造林
灰色模型
CBM-CFS3模型
固碳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过程研究进展
草地
植物碳
土壤碳
碳储量
碳过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燕山典型流域两种造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典型流域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小叶杨 山杏
年,卷(期) 2013,(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65-1670
页数 6页 分类号 S718.55
字数 627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秦富仓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132 858 16.0 23.0
2 姚云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96 824 15.0 23.0
3 郭月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39 188 8.0 12.0
4 祁伟 17 88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4)
共引文献  (957)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46)
二级引证文献  (44)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2(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8(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典型流域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小叶杨
山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