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 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 d时PBFS的差值A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推荐文章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变化的研究
LASIK
Pentacam
角膜前表面
承载因子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前房形态的研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前房
Pentacam在传统LASIK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对比研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运用Pentacam对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观察
LASEK术
LASIK术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
角膜后表面高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来源期刊 眼科新进展 学科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6-468,471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58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123 637 12.0 19.0
2 李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65 554 11.0 22.0
3 栗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29 92 6.0 8.0
4 柯红琴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4 4 2.0 2.0
5 徐曼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眼科新进展
月刊
1003-5141
41-1105/R
大16开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
36-42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87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351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