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et stirring,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 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ast wetting,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lowwetting,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且SW>FW>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推荐文章
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土壤结构
分形维数
平均重量直径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种植年限和坡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团聚体稳定性
种植年限
坡位
Le Bissonnais法
柠条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桑树地埂
Le Bissonnais法
石漠化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LB法 Yoder法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年,卷(期) 2013,(20) 所属期刊栏目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70-668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3011601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58 2.0 3.0
2 黄华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 2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3)
共引文献  (495)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183)
二级引证文献  (126)
19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1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8(3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9(4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4)
2020(3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壤团聚体
LB法
Yoder法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