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古建筑的屋顶规模与形状因建筑的平面、规模、构造方法等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是随榑(或桁)的上、下、左、右位置确定建筑高度的方法是大木作做法采用的基础方法。通过分析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中叉手与托脚的使用情况,发现随着明代的梁变大,斗栱变小而榑的位置越来越跟梁相接,在结合部位的榫卯部分形成防止樽(或桁)推出去的鼻子部分之后,榑(或桁)已经不需要托脚这个构件支撑了。因而,梁和榑(或桁)结合点的位置随时代而变化,明代以后梁架的鼻子部分准确地固定桁,这些说明鼻子的形成是引起托脚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节点受力分析
钢桁梁
斜拉桥
节点受力分析
有限元分析
桁梁结构空间计算的三节点截面
桁梁桥
二次多项式
三节点截面桁段单元
空间计算
桁梁矩形件的成形方法
矩形件
冲压
弯曲
校正
回弹
小格拉悬索桥钢桁加劲梁等效抗弯刚度研究
悬索桥
加劲梁
空间钢桁架
等效刚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明代以后托脚退化原因研究——以槫(或桁)、替木与梁的节点分析为例
来源期刊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榑(或桁)与梁的节点 叉手 托脚 榫卯 鼻子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78
页数 37页 分类号 TU-09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车周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榑(或桁)与梁的节点
叉手
托脚
榫卯
鼻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
200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3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6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