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核桃楸叶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核桃楸叶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个不同极性部位,采用平板打孔法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比较核桃楸叶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抗菌作用强度,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核桃楸叶提取物有机相萃取部位有抗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顺序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水相无抑菌作用.结论:随着极性的增大,核桃楸叶提取物有机相萃取部位的抗菌作用逐渐增强.
推荐文章
核桃楸乙醇提取物的稳定性
核桃楸
提取物
稳定性
胡桃醌
牡丹籽壳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牡丹籽壳
提取物
不同极性部位
总多酚
抗氧化活性
核桃楸树皮乙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核桃楸树皮
杀虫活性
舞毒蛾
甘蓝夜蛾
胡桃楸不同部位水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胡桃楸
水提取物
抗肿瘤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核桃楸叶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抗菌活性研究
来源期刊 黑龙江中医药 学科
关键词 核桃楸叶 提取物 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方药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2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178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伟明 266 929 14.0 19.0
2 霍金海 84 257 9.0 11.0
3 谢健 2 9 2.0 2.0
4 孙庆灵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8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核桃楸叶
提取物
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黑龙江中医药
双月刊
1000-9906
23-1221/R
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142号
14-29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70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44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