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2006年7月广州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数谱分布与化学组成的观测数据与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观测期间,广州气团来源可分成来自远海、近海、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4种类型。细颗粒物总数浓度水平在4种类型中基本相当。当气团来自远海时,二次转化影响较小,PM2.5质量浓度较低,颗粒物数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老化爱根核模态>新鲜爱根核模态度>积聚模态;受到海洋气团的影响,Cl-在PM2.5中比例为4种类型中最大。气团来自近海时,颗粒物二次生成与老化现象突出,数谱峰值出现在积聚模态,而其他类型出现在爱根核模态;SO2-4、OC与NO3-之和在PM2.5中的比例大于50%,为4种类型中最高。气团来自西面陆地和北面陆地时,细颗粒物受陆地传输老化气团和本地来源影响均较明显。来自北面陆地时,250 nm以上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升高,是PM2.5平均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直接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不同结构芳香烃对柴油燃烧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柴油颗粒物
芳香烃
微观形貌
表面化学特性
氧化活性
不同气团对广东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的影响
单颗粒气溶胶
污染物来源分析
后向轨迹
SPAMS
无锡市细颗粒物理化特征和来源解析研究
细颗粒物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
来源解析
重污染
无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气团来源对广州细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环境监测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数谱分布 化学组成 气团后向轨迹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评价】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36
页数 6页 分类号 X823
字数 556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曾立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44 1199 14.0 34.0
2 区宇波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12 7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16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4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8(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细颗粒物
数谱分布
化学组成
气团后向轨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环境监测
双月刊
1002-6002
11-2861/X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97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91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