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400~30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