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茯苓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并以此作为其品质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了传统发汗切制和趁鲜切制2种初加工方法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在10~100μg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2),趁鲜切制与发汗切制的茯苓饮片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87.77%和91.44%,方差分析显示F=15.30>F0.01;三萜类成分在10~70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趁鲜切制与发汗切制的茯苓饮片三萜类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318‰和2.334‰,方差分析显示F=0.1880<F0.05.表明茯苓采用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多糖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发汗切制法高于趁鲜切制法,对三萜类成分无显著影响.
推荐文章
灵芝三萜类成分研究进展
灵芝
灵芝酸
三萜
化学调控栽培技术对泽泻三萜类成分的影响
泽泻
总三萜
化控因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茯苓中三萜类和多糖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化学成分
三萜
多糖
茯苓
茯苓三萜类成分利水作用的虚拟筛选
茯苓
三萜
水通道蛋白
去氢松香酸甲酯
虚拟筛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初加工方法对茯苓多糖和三萜类成分的影响
来源期刊 北方园艺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趁鲜切制 发汗切制 茯苓 多糖 三萜类化合物
年,卷(期) 2014,(10) 所属期刊栏目 中草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8-151
页数 分类号 S567.3+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科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18 2163 24.0 32.0
2 徐雷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3 63 5.0 6.0
3 刘常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10 29 4.0 4.0
4 张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1)
共引文献  (129)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67)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趁鲜切制
发汗切制
茯苓
多糖
三萜类化合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方园艺
半月刊
1001-0009
23-1247/S
大16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省农科院
14-150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038
总下载数(次)
74
总被引数(次)
10385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