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d和1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d和2d,河南下降1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d和1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推荐文章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夏玉米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黄淮海地区
信息扩散法
层次分析法
灾害风险评估原理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黄淮海平原
夏玉米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农艺性状
水分利用率
产量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对湿润度
干旱
季节
冬小麦
气候变化
黄淮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夏玉米 黄淮海地区 作物生育期 产量
年,卷(期) 2015,(16)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32-3145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6.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长青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45 598 15.0 22.0
2 于欢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3 51 3.0 3.0
3 陆伟婷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 36 2.0 2.0
4 曹胜男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 36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6)
共引文献  (628)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277)
二级引证文献  (108)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2(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0)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9(4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2)
2020(4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气候变暖
夏玉米
黄淮海地区
作物生育期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