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 01 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推荐文章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对湿润度
干旱
季节
冬小麦
气候变化
黄淮海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夏玉米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黄淮海地区
信息扩散法
层次分析法
灾害风险评估原理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对产量影响的模拟
冬小麦
生育期
灌溉
产量
DSSAT作物模型
黄淮海地区
黄淮海双季玉米产量性能与资源效率的研究
双季玉米
种植模式
产量性能
资源效率
经济效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年,卷(期) 2017,(13)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76-248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3.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长青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45 598 15.0 22.0
2 孙新素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3 33 2.0 3.0
3 龙致炜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1 30 1.0 1.0
4 宋广鹏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 32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20)
共引文献  (1121)
参考文献  (3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318)
二级引证文献  (42)
192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3(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5(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06(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7(5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08(4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09(5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10(6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61)
2011(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2(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3(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6)
  • 引证文献(15)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2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