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动静结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缝洞型油藏当溶孔直径大于4mm时可忽略毛管力的作用,大于此界限的孔、缝中重力分异将起主要作用;明确了主要剩余油的赋存方式是洞顶剩余油、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充填多孔介质中残余油及连通不好的盲端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为塔河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荐文章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
储集空间类型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多尺度性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提高采收率
缝洞型油藏超深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缝洞型油藏
注氮气驱油
气水混注
注采一体化井口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缝洞型油藏
提高采收率方法
储集体描述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流道调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来源期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模型 剩余油形成机制 提高采收率途径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油藏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68
页数 7页 分类号 TE344
字数 65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15.02.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中春 21 255 10.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
共引文献  (267)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14)
二级引证文献  (5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2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缝洞型油藏
可视化模型
剩余油形成机制
提高采收率途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双月刊
1000-3754
23-1286/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让胡路区勘探开发研究院
14-10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17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52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