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缺乏自主高产、优质新品种导致肉羊单产能力低、羊肉品质差、利润空间小是中国肉羊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利用国外肉用绵羊品种与地方品种杂交可以提高单位产肉量,但由于杂交技术体系相对复杂,配套杂交利用体系不易掌握等原因导致乱交滥配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品种优异特性部分丢失。此外,从长远角度,结合中国国情和农区特点培育自主肉用绵羊新品种是解决地方品种产肉性能差、填补专门化肉用绵羊品种空白的关键手段。寒泊肉羊是以小尾寒羊为母本,杜泊绵羊为父本进行杂交,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MPR1B)(A746G)基因分子标记作为提高种群产羔数的辅助手段,经过多年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而成的农区肉用绵羊新种群。本研究是对寒泊肉羊繁殖性能进行分析,为下一步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统计了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繁殖相关指标,包括胎产羔数、产羔间隔(从上次产羔到下次产羔时间)、妊娠期(自配种到妊娠产羔时间)、初产日龄(从出生到第一次产羔时间间隔)。分析了两个品种不同胎次对产羔数的影响,不同月份产羔母羊比例分布情况,以及寒泊肉羊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间隔的影响。【结果】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初产日龄((440.46±92.40) d vs(490.48±42.71)d)、妊娠期((145.93±4.80)d vs(47.95±4.41)d)、产羔间隔((300.42±72.85)d vs (275.94±48.42)d)、胎产羔数(1.86±0.71 vs 1.82±0.50)均无显著差别(P>0.05)。胎次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胎次增加胎产羔数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在第5胎次达到高峰(2.15只),随后产羔数下降。每年的第一季度为寒泊肉羊产羔高峰,即配种时间在上一年秋季,2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高为15.82%,即9月份配种妊娠数量较多,4—9月份产羔母羊比例低于理论平均值,6—8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小,以6月份最低。小尾寒羊4—7月份产羔母羊比例低于平均值,6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小为4.77%,8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产羔母羊均在平均值8.33%以上。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产羔均呈现一定季节性,二者差异不大。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有一定影响,2月份产羔之后到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最长为323 d,7—10月份产羔后到下次产羔间隔较短,为8个月左右。【结论】寒泊肉羊繁殖性能遗传了母本常年发情配种产羔的特性,初产日龄、妊娠期、产羔间隔、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差别。胎次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