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人们"是一个虚主词.一个人都是"人们";包括我、你与他或我们、你们与他们.但是,"人们"没有真实的内容,所以,在意义的讨论上,"人们"是"无人".在《存在与时间》的论述中,海德格尔并未对"同为主体性"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批判,可是,当我们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哲学问题与结构.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此在"与"先验主体";2."共同存在"与"同为主体性"."人们"的现象同时包含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必须对"人们"的问题有根本性的认识,为什么"人们"是集体性的,同时,在这个现象中,"人们"是否将剥夺我们的"真实存在"?其次,"人们"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将"人们"的现象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这四个部分是:1."人们"作为"公开场合"(die?ffentlichkeit),它是社会关系的事实.2."平凡性"(die Durchschnittlich-keit)是"公开场合"的"存有者经验".3."人们"取代其他人的"本质内容"(das Wesensinhalt).4."此在"自己是"人们".最后,我们将阐述"共同存在"(das Mitsein)与"同为主体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存在意义"上,海德格尔的批判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不同的哲学思想衍生不同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感同身受"(die Einfühlung)可以建构"同为主体性"的"存在意义".但是,海德格尔认为,"感同身受"的理解是根本的错误;这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推荐文章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域下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
海德格尔现象学
江南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空间表达
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差异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意向性
超越论
试论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后现代主义
主体性
批判
二元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没有脸孔的"人们" ——海德格尔"同为主体性"的批判
来源期刊 哲学门 学科
关键词 人们 同为主体性 感同身受 设身处地 一同前行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7-155
页数 19页 分类号
字数 1380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铭惇 台湾元智大学国际语言文化中心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们
同为主体性
感同身受
设身处地
一同前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哲学门
不定期
978-7-301-18327-4/B?0951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