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5.5 ×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 ×6 cm(A)、(15 +30)cm ×8 cm(B)、60 cm×3 cm(C)、(15 +15 +60)cm ×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筛选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等行距模式夏大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等指标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而减小,即表现为A处理>E处理>C处理,其中A处理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C处理的高8.89%、19.20%、2.72%;同株距条件下,D处理的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A处理高2.72%、18.73%、7.09%.株距最宽的宽窄行B处理测定期SPAD值、LAI、Pn的平均值均比D处理的要高,而且各处理中B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 628.94 kg·hm-2,较A、C、D、E处理分别增加43.62%、75.69%、25.03%、51.21%,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说明适当缩行增株构建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推荐文章
底墒和种植方式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底墒
种植方式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夏大豆
群体结构
光截获
光能利用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株行距配置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4-800,807
页数 分类号 S565.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861/j.issn.1000-9841.2015.05.079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娜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34 326 12.0 16.0
2 徐文修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137 1254 20.0 27.0
3 张永强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38 304 11.0 15.0
4 唐江华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32 248 11.0 14.0
5 苏丽丽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56 272 9.0 11.0
6 李亚杰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31 190 8.0 12.0
7 彭姜龙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12 109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41)
共引文献  (474)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98)
二级引证文献  (3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3(4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4(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6(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7(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1(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1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株行距配置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