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以田间试验(2006-2007年)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和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特征,夏大豆‘鲁豆4号'(Glycine max cv.Ludou 4)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18 cm×18 cm(A)、27 cm×12 cm(B)、36 cm×9 cm(C)、45 cm×7.2 cm(D)、54 cm×6 cm(E).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2006和2007生长季的各处理干物质分别在播种后第70天和90天达到最高,播种后第80天和100天时,A处理比E处理分别高21.6%和34.0%;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各处理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其中,A和B处理LAI表现较稳定,LAI相对较高且时间较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A和B处理显著高于E处理(P<0.05).夏大豆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6~*(2006年),0.995~*和0.892~*(2007年),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而产量增加,A和B处理产量显著高于E处理(P<0.05).说明夏大豆在雨养农业条件下,植株相对均匀分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推荐文章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
行距
密度
夏玉米
小气候
抗逆性
产量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株行距配置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的影响
密度
株行距配置
玉米
叶型
光合有效辐射
雌雄穗
产量构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夏大豆 群体结构 光截获 光能利用率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1-697
页数 7页 分类号 S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8)
共引文献  (361)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299)
二级引证文献  (249)
195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1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30)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6(3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7(72)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66)
2018(4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9(6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60)
202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夏大豆
群体结构
光截获
光能利用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