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结合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标对当前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证,发现基于少数有效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往往不能代表复方中药的真实效应,而药物累积法、药理效应法、血清药理法及基于权重的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法均是基于药效学研究进行药代动力学反推,可能无法反应体内真实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应用药效学标示物进行药效学研究,其结果将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推荐文章
群体药代动力学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代动力学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
数学模型
固定效应
β-紫草素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β-紫草素
复方药动学
化学发光
创新药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申报资料的探讨
创新药
群体药代动力学
模型化和仿真
协变量分析
研究报告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展望
中药复方
药代动力学
方法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学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复方中药 再评价
年,卷(期) 2015,(1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71-1673,1691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69.1|R932
字数 388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699/j.cnki.1001-6821.2015.16.03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7)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80)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0(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药代动力学
复方中药
再评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半月刊
1001-6821
11-2220/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82-142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140
总下载数(次)
20
总被引数(次)
5506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