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了解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用20、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培养液以及20、80和320 μg/ml吡喹酮培养液分别体外培养裂头蚴4、12和24 h,单纯培养液培养4、12和24 h为感染对照组.168只昆明小鼠均分为21组(每组8只),每组小鼠经口感染相应条件培养后的裂头蚴各5条/鼠.感染后1周剖杀各组小鼠,计数每鼠裂头蚴检出数,并计算每组小鼠的减虫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不同培养处理后的裂头蚴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小鼠感染经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分别培养4、12和24 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6、1.0和0.3条,0.3、0和0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3.5和3.3条)(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60.0%、71.4%和90.1%,92.7%、100%和100%,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经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分别培养4、12和24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9、1.3和0.4条,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53.7%、62.9%和87.9%,显著高于20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14.6%、2.9%和6.1%以及80 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24.4%、17.1%和24.2% (P<0.05).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h以及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和12h后,裂头蚴虫体出现轻度挛缩;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12和24 h,虫体微毛凝集、融合或脱落,质膜破裂,石灰小体释出,皮质组织受损;经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12h,虫体损害逐渐加重,至24 h,裂头蚴组织结构严重受损,无法辨清;经32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24 h,虫体前端挛缩明显,质膜水肿、泡状隆起,石灰小体形态改变,糖原颗粒耗损,分泌颗粒增加及焰细胞核质浓缩.经2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20和80 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12和24h的裂头蚴虫体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 结论 随着吡喹酮和雷丸体外培养浓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裂头蚴对小鼠的感染性逐渐降低,并引起虫体广泛的组织结构损伤;雷丸的作用较吡喹酮明显.
推荐文章
南充地区市场贩售蟾蜍体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曼氏迭宫绦虫
裂头蚴
中华蟾蜍
南充市
乳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一例
乳腺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颊部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1例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
寄生虫
左颊部
南充地区市场贩售蟾蜍体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曼氏迭宫绦虫
裂头蚴
中华蟾蜍
南充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雷丸 吡喹酮 猬迭宫绦虫裂头蚴 感染性 超微结构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44
页数 分类号 R383.3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艳 贵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47 326 9.0 15.0
2 徐婧 贵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5 11 2.0 3.0
3 李金福 贵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13 39 4.0 6.0
4 宋国平 贵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4)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雷丸
吡喹酮
猬迭宫绦虫裂头蚴
感染性
超微结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双月刊
1000-7423
31-1248/R
大16开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4-362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5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197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