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毕建勋的《画道》应该说是一部难得一见、苦心孤诣的大著.[1]全书将近百万字,除了自序、引论、余论、后记之外,主体部分共有九章,概而言之:前四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其中第一章(“绘画与中国画的本体”)论述中国画的本体是造形(既是原旨中国画亦即元代以前中国画的本体,又是一般绘画的本体)和笔墨(其中的绘画性笔墨是原旨中国画亦即元代以前中国画的本体,书写性笔墨是文入画的本体),第二章(“造形本源”)论述中国画造形的本源(物源、心源、道源、气源),第三章(“笔墨之源”)论述中国画笔墨的起源(古源、书源、“一画”),第四章(“画道三合”)论述中国画造形中的道、物、心这三个本源范畴的相互关系,即作者所谓“三合之道”或“一二三哲学”,它是对“物”与“心”、“即物穷理”与“尽性知天”等各层次二分法范畴的超越与兼容,从而使得中国画成为画道;第五章(“画道的基本方法”)基于第四章的理论,把画道的基本方法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者有时简称其为“一二三”)的下行方法和“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的上行方法;第六章(“心术与象术”)论述“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在画道造形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其中“兼三”是指画道各种范畴的“一”中涵“三”和“三”而合“一”关系,“立两”是指画道的各种范畴必以两仪对待的方式存在,“迭用”是指画道的各种对待范畴通过心术和象术在造形过程中交替、重叠起作用,“推一”是指画道的各种范畴“逢二进一”地终归于三合之道;第七章(“心印和气术”,笔者以为,此章与前章的次序或可互换)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画道造形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即以气术贯通画道造形和笔墨,使得画面形象成为载道之心印;第八章(“论四大关系”)和第九章(“画道八种对立范畴”)论述画道结构的道、心、物范畴落实于画面,即会产生基于道象、心象、气象、形象这“四象”的形与神、写形与写意、似与不似、造形与笔墨等四种基本关系,进而展现为有形与无形以及黑形与白形、立象与表意以及诗画与舞画、实对与虚对以及象形与符形、塑造与书写以及骨法与书法等八种对待范畴,这四种关系、八对范畴都可以在画道三合结构中得到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