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毕建勋的《画道》应该说是一部难得一见、苦心孤诣的大著.[1]全书将近百万字,除了自序、引论、余论、后记之外,主体部分共有九章,概而言之:前四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其中第一章(“绘画与中国画的本体”)论述中国画的本体是造形(既是原旨中国画亦即元代以前中国画的本体,又是一般绘画的本体)和笔墨(其中的绘画性笔墨是原旨中国画亦即元代以前中国画的本体,书写性笔墨是文入画的本体),第二章(“造形本源”)论述中国画造形的本源(物源、心源、道源、气源),第三章(“笔墨之源”)论述中国画笔墨的起源(古源、书源、“一画”),第四章(“画道三合”)论述中国画造形中的道、物、心这三个本源范畴的相互关系,即作者所谓“三合之道”或“一二三哲学”,它是对“物”与“心”、“即物穷理”与“尽性知天”等各层次二分法范畴的超越与兼容,从而使得中国画成为画道;第五章(“画道的基本方法”)基于第四章的理论,把画道的基本方法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者有时简称其为“一二三”)的下行方法和“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的上行方法;第六章(“心术与象术”)论述“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在画道造形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其中“兼三”是指画道各种范畴的“一”中涵“三”和“三”而合“一”关系,“立两”是指画道的各种范畴必以两仪对待的方式存在,“迭用”是指画道的各种对待范畴通过心术和象术在造形过程中交替、重叠起作用,“推一”是指画道的各种范畴“逢二进一”地终归于三合之道;第七章(“心印和气术”,笔者以为,此章与前章的次序或可互换)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画道造形过程中的实际体现,即以气术贯通画道造形和笔墨,使得画面形象成为载道之心印;第八章(“论四大关系”)和第九章(“画道八种对立范畴”)论述画道结构的道、心、物范畴落实于画面,即会产生基于道象、心象、气象、形象这“四象”的形与神、写形与写意、似与不似、造形与笔墨等四种基本关系,进而展现为有形与无形以及黑形与白形、立象与表意以及诗画与舞画、实对与虚对以及象形与符形、塑造与书写以及骨法与书法等八种对待范畴,这四种关系、八对范畴都可以在画道三合结构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推荐文章
熊建庆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
赏析
作者简介
书画精品
报刊杂志
国内外
热流道注射模流道板设计
注射模
热流道
流道板
石画胜人画——大理石画欣赏
大理石
欣赏
企业家
云南
热流道板的流道设计
热流道
流道截面
平衡浇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画道可道——读毕建勋《画道》管见
来源期刊 美术研究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5,(3) 所属期刊栏目 书评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2-105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11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美术研究
双月刊
0461-6855
11-1190/J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2-172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3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54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