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15年是注定要载入中国科学发展史的一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在为之欢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实获得"诺奖"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获得"诺奖"的确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创造力的重要象征.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变革,才能使获"诺奖"成为常态,才能使获得"诺奖"的数量与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发展水平相匹配,才能培养适应"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热潮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
推荐文章
论银行数据大集中的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
数据大集中
计算机技术
目标
策略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文学史
托尔斯泰
文学大师
易卜生
卡夫卡
吸引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获得"诺奖"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来源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下半月)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5,(10) 所属期刊栏目 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永新 12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在线学习
月刊
2096-0638
10-1347/G4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60号国家开放大学9层
82-103
201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36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