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4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3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结果:①4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斑块组189例,其中钙化斑块者42例,非钙化斑块59例,混合斑块83例;无斑块者228例.②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0.84±37.28 vs.23.81±30.81,P=0.00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男,t=8.78,P=0.000;女,t=5.941,P=-0.000);按年龄分层后,心外膜脂肪密度在45岁组以下(t=7.012,P=0.000)、45~<55岁组(t=3.459,P=0.002)、55~<65岁组(t=5.416,P=0.000)、65岁以上组(t=7.750,P=0.000)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与斑块性质有关.
推荐文章
非冠心病胸痛患者心外膜脂肪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相关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外膜脂肪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循环
微循环
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心外膜脂肪组织
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
Gensini积分
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心外膜脂肪厚度
冠状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包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年,卷(期) 2015,(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9-18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41.4|R814.42
字数 300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26)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冠状动脉疾病
心包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月刊
1008-1062
21-1381/R
大16开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8-25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4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287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