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水土保持研究       
摘要: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 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 min)、慢速冲刷阶段(3~20 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 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 =0.790 7,N=12,p<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文章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生物埂
蓄水保土
效应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不同生物埂模式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生物埂模式
抗蚀性
坡耕地
紫色土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
紫色丘陵区
生物埂
土壤抗蚀性
保护性耕作模式
水土保持措施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生物埂
土壤结构特征
入渗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研究 学科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抗冲性 坡耕地 坡度 紫色丘陵区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6-209
页数 分类号 S157.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史东梅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究所 106 1322 21.0 32.0
2 蒋光毅 40 505 13.0 22.0
3 于亚莉 8 32 4.0 5.0
4 郭宏忠 29 298 10.0 16.0
6 汪三树 9 67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3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
196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埂
土壤抗冲性
坡耕地
坡度
紫色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研究
双月刊
1005-3409
61-1272/P
大16开
1985-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0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9885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