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模式下的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埂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均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相比自然生草埂,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8.6%,45.8%,27.9%.生物埂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的团聚状况,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2)不同生物埂土壤入渗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均趋于一个稳定值.入渗初期(0~2min),不同生物埂入渗率最大,桑树埂的初始入渗率最大(1.91 mm/min),分别是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的1.05,1.28,1.61倍;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入渗速率依然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变缓;30 min之后,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入渗基本保持稳定,即达到了稳定入渗状态.且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3)不同生物埂模式下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推荐文章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
生物埂
土壤抗冲性
坡耕地
坡度
紫色丘陵区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
紫色丘陵区
生物埂
土壤抗蚀性
保护性耕作模式
水土保持措施
不同生物埂模式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生物埂模式
抗蚀性
坡耕地
紫色土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生物埂
蓄水保土
效应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结构特征 入渗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40
页数 分类号 S15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1.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先智 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研究所 113 732 14.0 22.0
2 胡雪琴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23 75 5.0 8.0
3 史东梅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106 1322 21.0 32.0
4 蒋平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17 110 5.0 10.0
5 郭天雷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1 7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0)
共引文献  (344)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64)
二级引证文献  (43)
1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8(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3(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埂
土壤结构特征
入渗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学报
双月刊
1009-2242
61-1362/TV
大16开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52-150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14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465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