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的主要基因型,并对其临床感染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非重复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筛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菌株,通过改良Hodge试验(MHT)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 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型blaKPC、blaIMP、blaVIM、blaOXA-48及blaNDM-1 ,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并Blast比对确定分型.对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通过药敏试验和基因扩增验证接合情况.同时收集耐药菌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感染流行病学数据.结果 经MHT、EDTA协同试验及PCR扩增测序共检测出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64株,其中70.3%(45/64)来自院内感染,29.7%(19/64)来自社区感染;64株菌主要分离于分泌物占65.6%(42/64),痰标本占23.4%(15/64),临床分布以骨外科、烧伤科、重症监护室及儿科为主,分别占43.8%、21.9%、18.8%及14.1%;床位变更、侵袭性操作及留置导管是产酶菌株产生的高危因素,产酶株感染患者在细菌分离前住院天数较多,治愈率更低,住院总天数更多,使用头孢类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及碳青霉烯类频次更高(均P<0.05);除多粘菌素及替加环素外,64株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趋势;Blast 比对显示,29 株为blaIMP-4型,35株为blaIMP-8型,未检出blaVIM、blaOXA-48、blaNDM-1基因型;接合试验证实接合子与供体菌具有相似的耐药性,可扩增出相同的耐药基因.结论 阴沟肠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IMP-4型和IMP-8 型碳青霉烯酶是菌株产酶的主要型别,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进行水平传播且已在医院科室中局部流行,必须及时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