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到当下,经历了"再媒介化"过程。在原生语境中,侗族大歌以歌队"长歌闭目"的方式合唱,是侗族传统"村寨公民社会"的公共艺术。通过再媒介化的语境重置,侗族大歌创演体系被打破,外来的政治权威、知识精英和商业势力介入侗族大歌的创演体系中。从"歌队"鼓楼坐唱到"合唱团"舞台展演,大歌与通过对歌"唱款"、协同教化的原生机制相分离;从口传媒介到大众传媒,歌者与听众被分隔开来,"在场性"的技术魅力消减;从机械复制媒介到互联网电子媒介,大歌从完整的"听觉性"时间艺术,变成了碎片化的"视觉性""快闪秀"。再媒介化改变了侗族大歌在口传媒介下的时空局限性,却削减了原生态大歌的"韵味",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价值"的过度征用与消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长歌闭目”到“惊艳快闪”——侗族大歌“再媒介化”批判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社会科学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媒介化 侗族大歌
年,卷(期) 2016,(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7-372
页数 16页 分类号 G11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安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17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媒介化
侗族大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