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推荐文章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薯豆套作
主要性状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聚类分析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玉米
套作
产量
粗蛋白
粗纤维
粗脂肪
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玉/豆(薯)套作
玉米
施氮量
氮素利用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光合速率 产量 补偿效应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5-467
页数 1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3.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3)
共引文献  (490)
参考文献  (3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21)
二级引证文献  (56)
194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7(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3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9(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1(1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3)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光合速率
产量
补偿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