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克服传统摩擦阻尼器自适应能力差及耗能能力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弧面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的结构特征在于其摩擦板和滑块的滑移面均为弧形,两滑块之间装有压缩橡胶,阻尼器通过摩擦板与滑块之间的移动产生摩擦力实现耗能.建立了阻尼器的机理模型,并采用数值模型验证了机理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加载频率和橡胶弹簧初始压缩量对阻尼器滞回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阻尼器具有马鞍形滞回曲线,其摩擦力具有位移随变性;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比传统摩擦阻尼器强,耗能能力最多提高了23.84%;其力学性能与加载频率相关性较小,而橡胶弹簧预紧力越大,阻尼器的滞回耗能能力越强.
推荐文章
附加新型摩擦阻尼器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摩擦阻尼器
恢复力模型
时程分析
减震结构
起滑荷载
大阻尼力电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
电流变阻尼器
阻尼力
等效阻 尼系数
结构设计
新型耗能增强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减震性能研究
SMA阻尼器
减震性能
滞回耗能
动力时程分析
气动环隙阻尼器性能研究
引信
阻尼器
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弧面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机械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摩擦阻尼器 机理模型 力学性能 耗能能力
年,卷(期) 2016,(11) 所属期刊栏目 机械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29-1433
页数 5页 分类号 TH212|TH213.3
字数 32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16.11.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贡献 55 265 7.0 14.0
2 袁建明 29 102 6.0 9.0
3 王东 16 62 5.0 7.0
4 王洋洋 5 8 2.0 2.0
5 杨毅 9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摩擦阻尼器
机理模型
力学性能
耗能能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机械工程
半月刊
1004-132X
42-1294/TH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772信箱
38-10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171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20623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