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西遊叙述中,神魔鬥法前時常出現的,就是孫行者頻繁召唤土地,方能問明妖精、妖魔的出處,其頻率極高而關注者卻少,原因就是土地神僅被視爲陪襯性小神。世德堂本(以下簡稱世本)叙述其出場的方式及用意,作者其實交互使用兩種聲音:顯聲音即表現滑稽性的遊戲筆調,目的即在掩飾其真正的潛聲音,主要即借此諷喻、影射當世。這種文學旨趣在兩種聲音間交織,若隱若現,亟待解讀。世本寫定者雖曾吸收先行材料,但本身自有其創意所在,即化用當時道、佛二教的文化資源。這一點學界雖有關注者,此處即針對'召唤土地'情節,詳細解讀其使用的手法,認爲其背後皆有宗教、尤其道教知識的支持。運用從淺到深的叙述層次,其顯聲音即召唤土地的方式,軟硬兼用,從唤出到拘得,形成表面的叙述趣味;而關鍵的召唤叙述,也是簡繁俱有的捻訣、唸真言,從唵字到唵淨法界,按照當時的宗教文化的理解,即採用明代流行於文人間的準提信仰,致使作者挪用密教準提咒,並未襲用道教的召土地神咒。最值得注意的是召唤過程,叙寫行者對待土地、山神的使唤態度,而相對地,土地、山神則表現惶恐的滑稽表情。這種顯話語背後隱藏作者的潛話語,即運用'縱放之嫌'的叙述筆法,首即化用道教的鬼律、黑律知識,規範城隍——土地:境内凡有精邪而未能通告者,即有縱放之嫌而會被杖或流放;故作者叙寫土地既知妖精、妖魔存在卻任令其活動,即襲用'縱放之嫌',而叙寫行者欲用金箍棒威脅'欲打'而未打,此爲化用了道教的鬼律叙述;其次則是諷喻性的影射層次,明代中葉以前實行里甲制,小説家曾活用其兩件事:官方推動禮制性的里社壇制,但里甲居民仍然崇拜土地神,以致里社壇荒廢不用;其次里長、甲首負責里甲内的催税、徭役,但税役過重後導致居民脱逃,小説乃有逃門户、大户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