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热带海洋学报       
摘要:
文章为大亚湾潮汐动力学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关注大亚湾双峰水位现象和涨潮流速双峰现象的产生机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数学解析方法,得出在大亚湾海域水位的双峰现象主要是由以M2为代表的半日分潮与四分之一日分潮(如M4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如M6分潮)共同作用造成的.并对产生双峰水位和涨潮流速双峰的条件进行了数学解析,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发现,M2/M4分潮组合在大亚湾并不能产生双峰水位现象,而M2/M6分潮组合只能在大亚湾东北的范和港产生双峰水位现象.相对而言,M2、M4和M63个分潮叠加的组合在双峰水位的产生范围和双峰间落差上都要大于上述2个分潮的组合.在大亚湾湾内区域,涨潮流速双峰可以由M2/M4分潮组合,M2/M6分潮组合和M2/M4/M6分潮组合产生,M2/M4/M6分潮产生的涨潮流速双峰强度要比另外两组分潮组合大.
推荐文章
大亚湾海域潮位"双峰"现象生成机制研究
大亚湾
M6分潮
潮汐共振
FVCOM
数值实验
国内天文地球动力学中的潮汐研究
天体测量学
日月潮汐
极潮
综述
地球自转变化
地球自转测量
大亚湾的潮汐动力学研究——Ⅰ.潮波系统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大亚湾
潮波系统
浅水分潮
六分之一日分潮
数值模拟
灌河口潮汐潮流不对称研究
灌河口
潮汐不对称
倍潮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亚湾的潮汐动力学研究——Ⅱ.潮位和潮流双峰现象的产生机制
来源期刊 热带海洋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大亚湾 双峰水位 涨潮流速双峰 六分之一日分潮 数值模拟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海洋水文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54
页数 9页 分类号 P731.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978/201607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5 1676 23.0 39.0
5 宋德海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 188 5.0 13.0
6 武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12 46 4.0 6.0
7 严聿晗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0)
184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亚湾
双峰水位
涨潮流速双峰
六分之一日分潮
数值模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热带海洋学报
双月刊
1009-5470
44-1500/P
大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10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