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典型案例:2016年11月4日,蔡某在网吧玩游戏时,以手机没电,有急事联系家人为由,向卓某借打手机。蔡某拿到手机后,边拨打电话边向网吧门口走,出门后快速向远处跑开。此时,已有警觉的卓某见状立即起身追赶蔡某,但未追上。问: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推荐文章
老年人手机使用中的社交行为研究
景观
网络社交
自我呈现
老年人
手机媒体
对"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理解
明知
前提
一定
可能
间谍犯罪证据
两种不同处理规定对于船舶肇事逃逸行为的适用
水运法规
肇事逃逸
行政处罚
船员条例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欧姆放电逃逸电子行为研究
逃逸电子
硬X射线
破裂
电子雪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问:以“借用”之名取得他人手机后逃逸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来源期刊 当代检察官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手机 “借用” 应当 行为 逃逸 他人 典型案例 打电话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64
页数 1页 分类号 B82-057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手机
“借用”
应当
行为
逃逸
他人
典型案例
打电话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当代检察官
月刊
1672-4259
44-1561/D
广州市珠江新城华强路
出版文献量(篇)
6199
总下载数(次)
34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