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十七年文学”中的少年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描写战争时期打鬼子、斗地主的“小英雄”:二是合作化运动中具有较高阶级觉悟的“小干部”.前者是这一时期少年形象的主要来源,分布在当时广为传阅的儿童文学中,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铁道游击队》《红岩》等作品;后者则零散地分布在红色经典中,如孙犁的《铁木前传》、柳青的《创业史》及梁斌的《红旗谱》中也有对革命主人公少年时期的描写.
推荐文章
浅谈"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创作倾向
"十七年"
女性文学
创作倾向
浅谈
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受到重视原因探析
"十七年文学"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论赵树理"十七年"文学思想与主流政治的冲突
赵树理文学思想
主流政治
冲突
再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少年”的成长模式
来源期刊 长城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当代文学人物谱系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8-150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长城
双月刊
1003-7802
13-1001/I
16开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
18-6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9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