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 °、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 °±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推荐文章
脊柱侧凸术后对远端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脊柱侧凸
融合
内固定
椎间盘退变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融合选择不同远端融合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
长节段融合
远端融合椎
并发症
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
长节段固定融合
椎间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矫形
椎间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肌肉力量 矢状位平衡 脊柱手术
年,卷(期) 2017,(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7-523
页数 7页 分类号 R681.5|R687.3
字数 47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17.06.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于洋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53 224 9.0 12.0
2 王征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76 510 12.0 18.0
3 张子方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8 24 3.0 4.0
4 苏晓静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15 42 5.0 5.0
5 成俊遥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8 17 3.0 3.0
6 张昊聪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6 22 3.0 4.0
7 王兆瀚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6 12 2.0 3.0
8 吴运昌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100853北京市海淀区 3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退行性脊柱侧凸
肌肉力量
矢状位平衡
脊柱手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月刊
1004-406X
11-3027/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中日友好医院内
82-457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31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6200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