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下游灾害性天气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但因高原台站稀少,对云微物理研究不充分.NPP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传感器包含17个中分辨率通道(750m)和5个高分辨通道(375m),具有反演初生小块对流云的优势,能够利用NPP/VIIRS反演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利用NPP/VIIRS卫星格点对流云云物理自动反演(Automatic Mapping of Convective Clouds,AMCC)软件对高原地区2013-2017年夏季(6-8月)过境的VIIRS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高原对流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并计算了这些物理量在0.33°×0.33°格点上的平均值.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反演云底温度(Tb)与那曲探空计算抬升凝结温度(TLcL)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7,均方根误差为3.0℃.(2)高原对流云宏、微观物理特征为:一是云底冷(Tb为-5℃),云底离地高度为1800-2200m,云内含水量低;二是云底云凝结核数浓度(NccN)为200-400个/mg,最大过饱和度(Smax)为0.7%,NccN少,Smax大,云滴凝结增长速率更快;三是降水启动厚度(D14)小,为1500-2000m,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藏南地区D14约500-1000m,更加容易形成降水;四是云顶海拔高度为10-13 km,云厚度从南部5000m逐渐减小到北部2500m,云厚有限;五是晶化温度高,从中部、南部-30℃到北部-25℃,加之高原Tb<0℃,使得云内降水粒子以冰相为主.(3)高原对流云的这些微物理特征决定了其降水具有多发、短时、量小、滴大的特点.这些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高原夏季对流云的科学认识.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上空对流云特征的初步分析
青藏高原
卫星云图
对流云系
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垂直变化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水分转化与收支
降水再循环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NPP/VIIRS卫星反演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VIIRS 云微物理反演 对流云 云底温度 云凝结核
年,卷(期) 2018,(6)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68-982
页数 15页 分类号 P412.27|P412.15|P426.5+1
字数 95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6/qxxb2018.05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戴进 28 336 12.0 18.0
2 余兴 41 443 15.0 19.0
3 徐小红 21 272 10.0 16.0
4 岳治国 31 264 11.0 15.0
6 朱延年 19 163 8.0 12.0
7 惠英 2 7 2.0 2.0
8 陈闯 23 192 7.0 13.0
11 刘贵华 8 33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32)
共引文献  (307)
参考文献  (4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87)
二级引证文献  (6)
194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2(3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3(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4(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5(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6(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7(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8(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9(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1(32)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2(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3(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4(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5(2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6(12)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VIIRS
云微物理反演
对流云
云底温度
云凝结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学报
双月刊
0577-6619
11-2006/P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2-368
192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54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