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分析失效锌阳极表面形成的约1 mm厚度的腐蚀产物层发现,腐蚀产物与基体结合牢固、不导电是导致阳极无法发挥保护作用的直接原因.锌阳极表面的腐蚀产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腐蚀产物形貌以片状产物居多,也有球状产物,片状产物主要为Zn12(SO4)3C13(OH)5·5H2O和Zn4SO4(OH)6·SH2O,球状产物主要为Zn5(OH)8C12·H2O;锌块中Pb、Cu、Fe含量(质量分数)略微超标,造成锌保护效率下降.当牺牲阳极受到杂散电流干扰,其表面会被快速极化呈钝化状态,以0.1 mA·cm-2恒电流极化10h,锌表面即发生严重钝化,失去其牺牲保护的作用.
推荐文章
钛阳极强化腐蚀失效测试及其机理
钛阳极
失效
机理
测试
热镀铝锌轴套及轴瓦失效机理分析
热镀铝锌
磨粒磨损
腐蚀
轴套
Fe2Al5颗粒
PCB的腐蚀失效及其分析
印制电路板
软包封
离子玷污
腐蚀失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锌阳极的微观组织和腐蚀失效分析
来源期刊 粉末冶金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牺牲阳极 钝化 微观组织 失效分析
年,卷(期) 201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8-354
页数 7页 分类号 TF124
字数 32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9591/j.cnki.cn11-1974/tf.2018.05.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超芳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149 1336 20.0 28.0
2 孔德成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4 8 2.0 2.0
3 赵振江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2 2 1.0 1.0
4 王琰 2 5 1.0 2.0
5 郭淳 1 0 0.0 0.0
6 王力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3 8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牺牲阳极
钝化
微观组织
失效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粉末冶金技术
双月刊
1001-3784
11-1974/TF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82-642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82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23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