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千烟洲位于吉泰盆地的核心地带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系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解决当地水土流失和农民口粮等问题,千烟洲的科研工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驰名中外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千烟洲模式.其中"林–牧–粮"、"林–果–经"和"水陆复合立体经营"三个子模式基本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获得各界高度认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21世纪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背景下,千烟洲模式在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的生态背景下,又拓展了"林–禽"和"种–养殖循环经济"子模式,这对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前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和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介绍了千烟洲模式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促进千烟洲模式的优化和推广,使千烟洲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模式创新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荐文章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的初步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
能量平衡
净辐射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土壤热通量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季节性干旱
成因
发生规律
红壤丘陵区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稻田净全辐射初探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净全辐射
拟合方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千烟洲模式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学科
关键词 千烟洲模式 红壤丘陵区 复合经营
年,卷(期) 2018,(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4-662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694字 语种 英文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18.06.0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7)
共引文献  (31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千烟洲模式
红壤丘陵区
复合经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双月刊
1674-764X
11-5885/P
大16开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2010
eng
出版文献量(篇)
78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5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