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退化地区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对养分固持能力以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定量评价退化地植被恢复效应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5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样地(分别为5 a、10a、15a、30 a、80 a)以及1个未治理地(恢复0 a)为对照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土壤与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 g·kg-1、0.54~2.12g·kg-1和0.034~0.189 g·kg-1,团聚体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3.05、21.4~185.6、5.62~18.20.(2)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C:N总体上显著增加,均表现为表土层(0~20 cm)高于底土层(20~40 cm),团聚体C∶P、N∶P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趋势,团聚体C∶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团聚体N:P在土层间无明显变化.(3)除恢复0a外,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团聚体C∶N、C∶P随粒径减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N:P在各粒径间无显著差异.(4)土壤与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与团聚体C∶N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团聚体有机碳与团聚体C∶P呈极显著正相关;团聚体全磷与团聚体N∶P呈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恢复降低土壤侵蚀,明显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团聚体碳氮“汇”功能,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元素.
推荐文章
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针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马尾松
叶龄
化学计量特征
亚热带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纸坊沟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亚热带花岗岩侵蚀红壤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技术
花岗岩
红壤
侵蚀
退化
生态恢复
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
营养元素
库存量
通量
红壤
侵蚀
生态恢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
来源期刊 土壤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团聚体养分 植被恢复 侵蚀红壤
年,卷(期) 201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56-116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S152.4
字数 967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66/trxb20180130007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0)
共引文献  (1004)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72)
二级引证文献  (9)
195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6(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3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3(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5(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化学计量特征
团聚体养分
植被恢复
侵蚀红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土壤学报
双月刊
0564-3929
32-1119/P
大16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2-560
194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391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