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等碳量还田”原则设置了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CS)、秸秆+速腐剂还田(CSD)、生物炭还田(BC)、秸秆+生物炭1∶1还田(CSBC)处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变化,以期为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及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26%~107.82%,其中以BC处理最显著,达到107.82%,且BC、CSBC处理显著高于CS、CSD处理,生物炭更有利于土壤固碳.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油菜角果期和玉米灌浆期最高,除玉米季土壤可溶性碳外,各处理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SD> CS> CSBC> BC> CK处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MBC、DOC和ROC含量分别为125.53~172.02 mg·kg-1、102.73~79.07 mg·kg-1和2.00~6.01 g· kg-1.3)秸秆和秸秆+速腐剂的微生物熵、DOC/SOC、ROC/SOC显著高于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与CK相比,CS和CSD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ROC/SOC,而BC和CSBC处理却显著低于CK处理14.33%~18.38%.秸秆、秸秆+速腐剂还田能促进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活性碳转化,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改善土壤生物肥力.生物炭还田尽管其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可以促进土壤固碳.
推荐文章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秸秆还田
有机碳官能团
小麦-玉米轮作
有机碳稳定性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
模式
有机碳
腐植酸
富里酸
胡敏酸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秸秆 生物炭 紫色土
年,卷(期) 201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50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109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86/cyxb201726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明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67 2857 28.0 44.0
2 黄容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5 325 10.0 16.0
3 田冬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1 240 8.0 11.0
4 徐国鑫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2 107 5.0 10.0
5 黎嘉成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8 107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92)
共引文献  (1073)
参考文献  (3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8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7(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8(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1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0)
2012(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13(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14(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5(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6(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3)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壤活性有机碳
秸秆
生物炭
紫色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学报
月刊
1004-5759
62-1105/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54-84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1391
论文1v1指导